开云网站:持续推进通关便利化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2022年首次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海关等部门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
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我国推进通关便利化,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减67%和92%。
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更短、进出口环节费用更低、办理进出口手续更便利……近年来,海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各地口岸办、各海关在严格落实防疫基础上,全面落实各项通关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推动重点港口公布作业时限,全面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模式。在具备条件的港口,稳步推进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的试点,推广机检集中审像作业模式,扩大智能审图作业范围,提升口岸管理智能化水平。
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建立京津冀三地通关保通保畅机制,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互认、实验室检测结果互认、通关便利共享,推进京津冀跨境货物贸易一体化监管。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海关全力推动“离港确认”模式在长江流域全覆盖,企业中转时间减少1-2天。广州、深圳、拱北、黄埔等海关稳步扩大“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改革试点范围,通过港口资源互补增强沿江港口的国际航运港口资源,连通珠三角制造业大市和港口,大幅缩短货物平均堆存期,显著为企业节省成本。
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海关一直在行动。自2017年以来,海关总署每年会同国家相关部委组织集中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国家层面每年都推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举措,在重点口岸城市先行先试,并将相关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做法复制推广至全国口岸。2022年,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联合推出10项改革创新举措,选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10个Kaiyun全站网页重点城市,持续推动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和标杆城市,重点推进包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优化完善,在具备条件的专项行动城市开展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全面推广通关物流全程评估系统,实现通关物流全流程查询、分析和展示等改革创新措施。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全国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多年来牵头协调做好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跨境贸易”领域指标迎评工作,中国“跨境贸易”指标全球排名由2017年第97位提升至2019年第56位,在进出口均为海运方式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七位。2022年以来,对标国际通行规Kaiyun官方入口则,加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专题研究和迎评准备等工作。会商相关部委和6个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口岸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海关总署牵头的跨境贸易迎评协调联络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专家授课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国际先进标准专题线上培训;指导重点口岸城市做好迎评准备等工作。
2022年以来,海关出台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0条措施、帮扶中小企业6项措施和助企纾困降成本7项措施,各关制定细化措施共计1300余条,在提高进出口物流效率,保障重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等方面持续发力。
海关总署高度重视进口粮食、能源产品快速通关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指导相关直属海关通过简化粮食商品监管模式、加大进口多元化工作力度、精准服务能源进口企业、提高船舶靠泊接卸效率等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粮食、能源产品进口通关保障工作。
按照“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的工作要求,抓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关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支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Kaiyun全站网页部件等进口,认真做好通关保障工作,助力提升口岸运行效能。
在2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关总署将持续推进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密切与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组织实施新一轮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