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Temu美国站商品价格翻倍背后隐藏多重市场博弈
2025年4月,(拼多多旗下)Temu在美国市场遭遇价格波动风波。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一款标价13.2美元的女式凉鞋在加州购买时,最终售价因附加18.3美元的进口费用及1美元销售税,跃升至32.5美元。这一现象并非个例——从家居用品到电子产品,多类目商品价格涨幅普遍超过50%,甚至部分品类出现“翻倍级”增长。
此次涨价主要针对开云网站“直邮模式”商品,即订单由中国的仓库或供应商直接发货至美国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曾被视为Temu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以“白菜价”冲击亚马逊等传统电商平台。然而,如今这一策略却陷入困境,暴露了中美贸开云网站易摩擦、物流成本攀升及平台战略转型的复杂博弈。
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中国输美商品平均税率较前一年度上升约7%。其中,纺织品、玩具、小型电子设备等Temu主营品类被纳入加征关税清单。以女式凉鞋为例,其原材料和生产环节均在中国完成,需额外支付12.9%的联邦关税。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若以单件商品价值为基准计算,关税成本已占零售价的25%-40%。对于原本利润率极低的Temu而言,这一Kaiyun全站网页比例几乎吞噬了全部利润空间。平台不得不通过提高终端售价转嫁成本压力。
中国-美国海运航线的运力紧张进一步推高成本。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报告显示,2024年跨太平洋集装箱运输单价同比上涨38%,部分航线因港口拥堵导致货物滞留时间延长。
以Temu常用的“尾程配送”模式为例:货物从中国出口后,先存储于墨西哥或巴拿马中转仓,再通过陆运或短途海运进入美国。这一流程虽能规避部分关税,但新增的仓储、转运及清关费用使综合成本增加约15%。
Temu此前通过巨额广告投放和“烧钱补贴”抢占市场份额。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其营销预算高达40亿美元,相当于每售出一件商品需投入约1.5美元用于推广。
然而,随着用户规模趋于饱和(截至2025年Q1,Temu美国用户突破6000万),平台开始收缩补贴力度。此举虽有助于改善财务报表,却间接导致商品定价上浮。一名深圳卖家透露:“现在平台不再承担运费补贴,我们被迫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Temu的价格波动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全球化进程受阻、中美关系复杂化、数字经济规则演进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对中国Kaiyun全站网页企业而言,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主动拥抱产业升级、强化合规意识、深耕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